探秘火把节 | 一个外乡人的彝文化初体验

2018-10-18
核心提示: 如果说,第 一次到昭通只是走马观花,此行则希望获得更多探秘的机会。站在彝族人文祖先阿普笃慕给六个儿子取水分家的地方,我竟然如此激动。

  

  文字&摄影丨麽麽茶

  如果说,第 次到昭通只是走马观花,此行则希望获得更多探秘的机会。

  站在彝族人文祖先阿普笃慕给六个儿子取水分家的地方,我竟然如此激动。

  “饮一瓢葡萄井的水,从此不忘先祖恩”,这个地方,成为彝人心中的圣地。

  想来,我那来自炎黄时代的苗族祖先也有五六千岁了,竟没有一个能让人如此膜拜的地方。

  



  历史已经作古,今人已经不能体会当初“饮水分家、分道扬镳”的心情,唯 一能做的是从现在出发,用先祖的精神勉励世人。

  昆明四季如春,可昭通不是,昭通的天气更有点像我们苗族山区,时而来雨,时而来风,时而雨与太阳齐至。

  这番气候,给我这个外乡人倒增添了几分亲切感。

  到达昭通的时候,已接近午时,未能看到杀猪宰羊的场面,却赶上了祭祀活动。

  

  《指路经》是祭祀的主要颂文,指引先人亡灵重回发祥地。

  毕摩必须准确无误地念诵《指路经》,方能指引死者魂灵返回。

  各地的彝文《指路经》证明:葡萄井是彝族“六祖”饮用过的甘泉,他们从这里走向分支的道路,去披荆斩棘开创自己的新天地。

  




  苗族重装饰,彝族更注重服饰本身的图案效果。

  而女性的服饰尽显华丽,如盖瓦般的帽檐垂下流苏,如未婚女性佩戴“鸡冠帽”,青年妇女戴一种用红绿丝绸做成的“遮包花”。

  在祭祀过程中,我竟然发现了苗族常用的银饰。

  







  苗人以鼓传话,而彝族以长号响彻山谷。

  长号需要两个号手完成操作,短号一个人即可。

  号的使用,让祭祀活动增添了高潮。

  一声过山号,表示前行的路在脚下。

  



  

  

  回归夜晚的狂欢,万人空巷,这座小城变得非凡拥堵。

  许久未能释放的在今晚本能释放。

  这些彝人之后,已经把节日逐渐变成了一场聚会和狂欢,毕摩们和彝族长者想竭力坚守的传统和文化内核已经弱化,趋向多元化。

  太拥挤,我实在无法靠近人群中央的篝火和舞台。

  唯有虔诚的祝福。

  



  

  我相信,每一个彝族同胞的心中都有一支永不熄灭的火把。

  外乡人走了。

  高原的夜空,澄明如洗,祥云浮现。

  

  〖麽麽茶,湖南怀化人,苗族,某高校教师〗

  


上一篇:青山无语,世间再无杨洪述

下一篇:黄媛莉:美丽的“红三代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