胆汁淤积性黄疸的诊断可通过胆汁酸水平升高、粪便颜色、尿液颜色、尿胆原含量和尿胆红素含量的检测来区分。
1.胆汁酸水平升高
胆汁淤积性黄疸时,由于肝细胞受损,导致胆汁酸合成增多,但无法排出体外,因此会出现血清胆汁酸水平升高的现象;而尿胆原是未结合胆红素经过肝脏处理后形成的代谢产物,在正常情况下会随着尿液排出,此时可能因为胆道梗阻等原因无法顺利排泄。
2.粪便颜色
胆汁淤积性黄疸患者的粪便颜色呈浅色或白陶土色,这是因为胆汁不能进入肠道被有效利用,影响了胆色素的正常代谢过程;而胆汁分泌减少引起的黄疸患者粪便颜色为黄色至棕褐色,与胆汁分泌量减少有关。
3.尿液颜色
胆汁淤积性黄疸患者的尿液颜色深黄或浓茶样,这是由于胆红素排泄受阻,导致其随尿液排出增加所致;而胆汁分泌减少引起的黄疸患者的尿液颜色通常为淡黄色至琥珀色,与胆汁分泌量减少有关。
4.尿胆原含量
胆汁淤积性黄疸患者的尿胆原含量降低或缺失,因为胆汁淤积阻碍了胆红素向胆汁中的转化;而胆汁分泌减少引起的黄疸患者的尿胆原含量可能正常或稍高,因为胆红素仍能转化为胆汁酸并进入血液循环中。
5.尿胆红素含量
胆汁淤积性黄疸患者的尿胆红素含量增高,因为胆管内压力增高,使少量血液中的胆红素渗入到胆管系统中,并被重新吸收到血液中,随后经肾脏滤过而成为尿胆红素;而胆汁分泌减少引起的黄疸患者的尿胆红素含量可出现阴性结果,因为胆汁分泌量减少,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不会显著上升。
对于胆汁淤积性黄疸和胆汁分泌减少引起的黄疸这两种情况,应通过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波扫描来区分。
39健康网(www.39.net)专稿,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。